中国民航,苦社会督察员久矣-空运查询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则新闻,编剧李亚玲发微博“说说坐国航遇到的奇葩事”,附带了一个视频:
微博的文字部分:
后来,国航官微小编在自己的一条微博下回复称:
但事实上,2011年那会儿,国航确实邀请过一批媒体性质的社会督察员,人数不多,当然视频中的这位女子并不在此名单里。
我相信官微小编在回复前,已经在内部求证过“公司到底有没有聘请过社会督察员”,但八年的时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如同代沟一样,现在的人或许不知晓那些久远的故事,不过这没什么好洗的,说错了就是说错了。
对于大众来说,官微的每句话都代表着公司的官方态度,舆论如此关注的一件事,不仅没有正大光明的面向公众回复,而是在一条微博的留言草草了事,处理起来如此草率,导致被打脸,疼,也是应该的。
那么航空公司的社会督察员到底是个什么角色?我相信这对外界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其实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开始飞行那会儿,这个奇怪的设定就已经存在了。
首先我们要区分开来看待,每个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内部督察员”,这些人大多是一线运行部门出身,凭借个人能力进入航空公司的机关监管机构,对于局方和航空公司规章制度、空地运行有着专业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一些具有一定“专家”水准和具备局方授权监察资质的资深前辈。航司的内部督察制度对于航司持续改进安全、服务、运行水平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法定监管手段,即使个别时候个别单位因人而异偶有偏差,但其存在的意义是合理合法且不可否定的。
而所谓的“社会督察员”,大部分是一帮热衷于经常“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投诉达人”,坐十次航班能投诉九次,甚至有些人每次坐飞机都喜欢不厌其烦的写一些所谓“提建议”的长篇大论,也因为如此,有些航空公司会出于“息事宁人”的想法,给他一个美其名曰的“社会督察员”的身份,减少沟通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这些旅客在公司里的投诉率。
还有一些,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航空公司商务贵宾、集团大客户之类的人,但这种社会督察员,并没有什么所谓聘用流程,大部分是航空公司上级领随口一句话而已,话风基本就是这种感觉:“感谢x总对我们公司的支持,也非常欢迎您成为我们公司的社会督察员,乘坐我们航班时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当然,我也听说过有个别“假冒伪劣”的,凭借自己对航司运行机制的一点了解,或与某航司内部领导有过一面之交,或从航司离职后还喜欢刷刷存在感的,就擅自给自己按上一个名分,上了飞机自诩为“社会督察员”,到处指指点点,以求博得关注和特殊照顾,而乘务组也往往没有办法求证真假,只能惯着哄着以求其不找事儿。这类人大多内心卑微,在社会上也不太受待见,十分不自信,渴求外界关注,喜欢通过在某个场合吆五喝六支配指挥别人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在医学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妄想症”。
或来自被“招安”,或来自被“跪舔”,或来自“假冒伪劣”,总之这个被航司“哄着开心”不发工资的“名誉员工”身份,让个别人员以为自己仿佛真的“天降大任”,便开始拿着鸡毛当令箭,可劲的“作”了。
对于民航业一线员工来说,大多数所谓社会督察员接触起来都颇为头疼,原因是他们对于局方规定,对航司的实际运营,对空乘、地勤等岗位的工作流程并不了解,大多是凭借个人主观喜好来决定航班“督查”质量的高低。
不能一棒子打死,话说如果社会督察员们能有一半以上能够真的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改进建议,航空公司也应当虚心接受,可他们在飞机上的实际行为又是如何呢?
我见过几个,有的喜欢上飞机后第一时间通知乘务员“我要吃机组餐”,有的表示自己应该被免费升舱,有的要求乘务员加他的微信等等,不管诉求如何,结果大抵是相同的,就是只要被拒绝,在航班落地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对航空公司表达对这个航班的不满,而且理由都很模糊,模棱两可,比如乘务员笑容不够亲切、态度不友好之类的。
上一篇 大闹国航头等舱,这名奇葩“监督员”啥来头?-土耳其的空运
下一篇 推进气候行动 联合国点赞厦航"第一个吃螃蟹者"-空运查询
- 相关文章
- ·上海局召开财务制度宣贯培训及资产盘点布置会
- · 金建铁路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之一-上海国际快递代理
- ·贵州局开展邮政业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导检查
- ·民航局:迫降与备降固然仅一字之差,危险程度却相差甚远-阿姆斯特丹空运AMS
- ·印度亚马逊班加罗尔配送中心投运促进电商业务上海骏耀国际物流
- ·乌克兰航空价格-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航空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 · 图:索马里首都一架货机冲出跑道撞墙 来源:JACDEC 民航资源网2020年9月2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海运包柜
- ·澳大利亚邮政推广可回收塑料包装 致力减少环境影响
- ·成都天府机场北一线道路和综合管廊工程全速推进-香港国际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