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0多亿元-欧洲空海派+铁路
这样的情况如不改变,青海民航将大大落后于时代,不但不能与邻近省份竞争,甚至难以满足青海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此,迁建省会机场成为青海民航谋求发展变革的第一要务。
三十而立,立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如今,西宁曹家堡机场迎来三十岁生日,步进而立之年,这个“而立”,立的是什么?
30多年前机场开工建设的时候,这里除了荒山野岭什么都没有。既不通水,也不通电,甚至连道路也没有,建设者们只能从湟水河里取水喝,固然经过过滤和沉淀,喝多了依然会腹胀;到了夜晚,值班职员在荒无人烟的工地上值夜班,没有电灯只能点烛炬照明,冬春季只能引炉火取热;由于没有道路,也没有专门的车辆,前往工地各处主要靠步行,有时还要手脚并用地爬山,这些艰苦的条件在今天的工地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运输生产量的快速提升和机场建设的优质高效,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进了巨大活力,也成为青海民航快速发展的强健两翼。
“十四五”期间,青海机场公司将构建“1+9”民用运输和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巩固以西宁机场为关键、9个支线机场为支点的布局体系,完成西宁机场三期扩建、玉树和果洛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青海湖机场,开工建设黄南机场,并深层次探索新的机场建设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城市规模逐步扩展,使位于市区边沿、群山之中的乐家湾机场净空环境日益恶化,也失往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进进八十年代,机场依然保持着1957年通航之初的水平:一周两个航班,使用运-7、安-24这样的小飞机执飞,仅有西宁-格尔木和西宁-兰州-太原-北京两条航线,只能单向腾飞的跑道受天气影响极大,因风向等原因取消起降是常事,海运报价国际快递,受此影响,乘坐航班的旅客寥寥无几。
三十而立,立的是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民航事业。
三十年来,西宁机场先后承担过1996年玉树和甘孜躲族自治州雪多难物资空投、1998年抗洪物资运输、抗击“非典”、汶川地震青海救援队和物资运输、玉树抗震救多难民航运输、青海医疗队支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包机保障等重要任务,无论面对怎样的多难难和疫情,西宁机场和青海各支线机场永远冲锋在前,时刻预备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拼尽全力。
诞生:筚路蓝缕开天路
发展为了人民。青海民航创业65年、西宁曹家堡机场通航30年、青海机场公司组建15年,之所以能够不中断发展壮大,是由于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立足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三十年考验磨砺,三十年景长壮大。西宁机场无愧于“人民航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立之年恰逢建党百年,站在新的出发点,青海机场公司将把西宁机场建设好、治理好,使其更先进、更绿色、更便捷,成为辐射高原、服务青海的全国高高原航空关键,继续承载青海的民航梦想飞向更加广阔的蔚蓝天际。
乐家湾时代,青海民航人的苦是没条件、没希看的苦,曹家堡机场建成后,是想办法、找出路的苦,相比于乐家湾时代,再苦也不算苦。
然而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只是小题目,曹家堡地区的地质条件才是摆在建设者眼前的巨大困难。由于曹家堡场址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且位于半山腰三级平台上,平地少、山地多,因此造成了土方量巨大、湿陷性黄土、冲沟多而大的三大困难,在当时国内乃至全世界都罕有经验鉴戒。
三十年来,航空主战场始终是青海机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不偏离航空主战场的条件下,国际物流,把青海民航的安全服务等工作做强做好,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十四五”期间,青海各机场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2.6万架次、1350万人次和8万吨,年均增速14%、15%和12%;西宁机场三项生产指标分别达到10.8万架次、1200万人次、7万吨;新增基地航空公司1至2家,驻场运力达到20架,通航点达85个,国家重点战略地区航班量占比超过50%、直飞率80%以上,形成日均10班以上快线6条以上,高高原通航点超过10个。
三十年来,青海民航人不中断与自身发展的先天劣势作斗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中断破解发展瓶颈,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上一篇 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法兰克福FRA空运
下一篇 江苏海上风电并网规模突破千万千瓦-突尼斯TUN空运